本報記者桂娟 史林靜 袁月明
它被譽為“青銅時代的絕唱”,并蒂蓮花,雙鶴絕美。
它被稱作“時代精神之象征”,躊躇滿志,俯瞰一切。
再也沒有誰比它更物如其名,一朵蓮,一只鶴組成了它的名字——蓮鶴方壺。
1923年8月25日,河南新鄭李家樓一處菜園內,伴隨著春秋時期鄭公大墓的意外發(fā)現(xiàn),眾多珍貴文物出土,一對“并蒂蓮花”的蓮鶴方壺驚動四方。一百年來,鄭公大墓出土的文物幾經流轉,分散兩岸多地,原本為一對的蓮鶴方壺被分別藏于河南博物院和北京故宮博物院。
方壺百年,一代代文博人在保護、修復、傳承中傾注心血。
方壺百年,也在不斷綻放高光時刻:1988年,故宮發(fā)行《國寶》明信片,蓮鶴方壺身在其中;1999年,蓮鶴方壺復制品被當作國禮贈送外國元首;2002年,蓮鶴方壺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名單;2003年,中國郵政出品的蓮鶴方壺郵票讓其更廣為人知;2021年,河南博物院元宵奇妙夜晚會一曲《蓮鶴方壺》火爆網絡……
2000多年前,一朵盛開的蓮花和展翅的仙鶴舞動春秋,詩意飛揚。時至今日,方壺依舊蓮瓣舒放,鶴鳴九皋,訴說中華文脈永續(xù)傳承。
現(xiàn)世 青銅時代的絕唱
對河南考古而言,李家樓是一個重要的坐標。
“老一輩的人常說,先有蓮鶴方壺,后有河南博物院。”在河南博物院三樓一間辦公室內,院長馬蕭林動情地講述關于蓮鶴方壺的故事。
1923年8月25日,河南新鄭縣(今新鄭市)南門外李家樓,因干旱無雨,鄉(xiāng)紳李銳決定在自家菜園里鑿井灌溉,在掘至三丈多深時,挖出了四件青銅器,次日又挖出數(shù)十件,一座春秋時期的古墓逐漸浮現(xiàn)。
由于缺乏科學考古意識,鄉(xiāng)紳李銳挑選了幾件青銅鼎賣給古董商人。恰在此時,駐扎在鄭州的北洋陸軍第十四師師長靳云鶚巡防至新鄭,聽聞后傳信李銳:“鐘鼎重器、尊彝寶物,為先民典型所寄,應該歸于公家。”隨后,靳云鶚便派人進駐發(fā)掘工地,在晝夜警戒和保護下,對古墓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發(fā)掘。
“當時教育部高丕基、北京歷史博物館裘善元、北大教授馬衡等專家也被請來現(xiàn)場指導。得益于此,這座規(guī)模宏大、未經盜擾的大墓歷時40天終于發(fā)掘完成,共出土銅鼎、編鐘等百余件青銅禮樂器。”馬蕭林說,后經考證,該古墓被認定為春秋時期鄭國國君墓,出土的眾多文物被稱為“新鄭彝器”。
新鄭彝器出土后,立刻在全國引起轟動,多地提出要收藏這批文物,最終河南通過多方努力和地理優(yōu)勢留下了這批文物。“文物后來被武裝押運到當時的省會開封,交由河南古物保存所收藏,這是河南博物院的前身,新鄭彝器也成為河南博物院的首批收藏。”河南博物院研究館員曹漢剛說。
在鄭公大墓中出土的眾多青銅禮器中,一對方壺顯得格外突出。
“作為西周后期就開始流行的青銅器造型,方壺在此之前也有出土,但這對方壺的造型卻很特別。”馬蕭林說,壺腹裝飾有精美的蟠龍紋飾,蟠龍龍角豎立,極為生動形象,壺體四面各裝飾一只神獸,呈向上攀援姿勢,圈足底下則有兩條卷尾獸,其頭轉向外側,與蟠龍神獸遙相呼應。
“從器形上看,鄭公大墓出土的方壺整體呈橢方體,修頸斜肩,垂腹圈足,造型宏偉氣派,裝飾典雅華美。”曹漢剛說,兩件方壺形制、紋飾完全相同,只在尺寸上稍有不同。
在很多人看來,這對方壺最出彩的部分無疑是蓋頂仰起的十組雙層蓮瓣和佇立中央的立鶴,每個蓮瓣均由龍鳳合體的蟠龍紋組成,仙鶴昂首而立,引頸欲鳴,雙翼舒展。
郭沫若最終將其定名為蓮鶴方壺。
“蓮鶴方壺是青銅時代承上啟下的絕代珍品,尤其是壺蓋所展現(xiàn)的清新自由、生動活潑的意境,一改商周時代青銅器裝飾工藝肅穆刻板的風格,由威嚴變得奇巧。”曹漢剛說,春秋時期意識形態(tài)領域空前活躍,青銅器作為這一時代風貌的物化反映,傳達了一種新的生活觀念與藝術觀念,是活躍升騰的精神力量的體現(xiàn)。
器具雖小,方寸之間亦能拼湊歷史長河。
在馬蕭林看來,鄭國是中原文化南移和楚地文化北漸的第一驛站,蓮鶴方壺就是中原晉文化和南方荊楚文化、黃河文化和長江文化交融碰撞的結果。“既有中原商周青銅器的肅穆威嚴,又有楚地的流動飛揚,反映春秋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思想自由的時代背景和時代風貌,也展現(xiàn)當時工業(yè)科技水平特別是青銅鑄造水平的獨領風騷。”馬蕭林說。
流離 蓮鶴方壺的南渡北歸
《詩經》中,鄭國是一個“山有扶蘇,隰有荷華”的地方。
春秋時期,鄭國居于晉、楚兩大國之間,朝秦暮楚,在夾縫中求生,形勢艱難,但也以詩樂浪漫聞于天下。制造工匠將蓮置于青銅之上,并立一張翅之鶴,好似亂世也能有遨游天際的自由。
正如郭沫若先生在其《新鄭古器之一二考核》一文中描寫的:此鶴初突破上古時代之鴻蒙,正躊躇滿志,睥睨一切,踐踏傳統(tǒng)于其腳下,而欲做更高更遠之飛翔。
或許是命運使然,生于亂世的蓮鶴方壺,2000多年后破土而出仍不免流離輾轉。
1937年7月,河南博物館(今河南博物院)接到保護博物館珍品密令。時值盧溝橋事變爆發(fā),日本軍國主義發(fā)動了全面侵華戰(zhàn)爭,華北各地相繼淪陷,文物留在河南已不再安全。
接到密令之后,河南博物館立即開始研究遷移地點,但如此珍貴的文物轉移到哪里最安全呢?
經過研究商議,當時各方專家一致認為,武漢是最保險也最合適的地方。”馬蕭林說,經河南省政府同意,河南博物館精心挑選了包括新鄭彝器在內的部分館藏文物,分裝68箱,共重30噸,緊急運往武漢,暫存在法租界。
戰(zhàn)亂之下,哪里會有安寧。不到一年,安慶作戰(zhàn)拉開了武漢會戰(zhàn)的序幕,武漢也不再安全。1938年9月,幾經商議,河南省政府決定將暫存在武漢的這批文物運往重慶。
硝煙烽火中,這批文物離開武漢尋求新的庇護所。
文物被一路護送到宜昌,由于當時宜昌所有輪船全部被軍管,一時難以找到船只運送文物,護送文物的趙惜時等人心急如焚,四處求助,終于在有識之士的幫助下找到一艘船只。這條背負國之重器的輪船一路險象環(huán)生,在歷經54個晝夜后抵達重慶。
曹漢剛在《蓮鶴方壺》一書中寫到,11月25日,河南文物抵達重慶,次日轉運磁器口中央大學校舍。中央大學校長羅家倫曾向河南博物館聲明,豫省存渝古物“將與本校財產同等看待”。抗戰(zhàn)期間,河南省存渝古物一直存放于此。
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內戰(zhàn)烽煙又起,河南存渝古物一直沒有回歸的機會。1949年11月,在重慶被解放的前兩日,國民黨政府下令把河南存渝文物全部運往臺灣,但是迅速發(fā)展的戰(zhàn)局打破了這個計劃。
最終,包括蓮鶴方壺在內未來得及被轉運的文物留在了重慶。1950年,河南省文物保管委員會代表會同文化部代表共赴重慶,接收河南博物館存渝古物。文化部挑取其中新鄭、輝縣兩地出土的51件青銅器調往北京,分別為北京故宮博物院和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蓮鶴方壺中的一件被調往北京,保存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另外一件則被運回河南,入藏河南博物館。
2006年,文物修復師杜安在河南博物院見到第二件蓮鶴方壺時,久久不愿離去。“這是蓮鶴方壺分離半個多世紀后第一次團聚,兩件方壺相依相伴矗立在展柜,鶴舞青蓮,浪漫至極。”杜安至今清晰地記得當時的畫面。
那是一次特殊的文物展。為了舉辦“國之重寶——蓮鶴方壺特別展”,河南博物院向北京故宮博物院發(fā)出參展邀請,北京故宮博物院做了周密的計劃,并派專人護送國寶。2006年4月28日,這對被譽為“時代精神之象征”的國寶重器,在河南博物院“合體”展出3個月。
“雖不能常聚首,但流離輾轉后,還能看到國寶無恙就很知足了。”杜安說。
修復 青銅時代余暉再現(xiàn)
相比普通觀眾在展柜外的一瞥驚鴻,杜安與蓮鶴方壺之間的“羈絆”則要深上許多。
作為河南博物院文物保護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從業(yè)近30年來,經他手修復的文物已達1000余件,這其中最令他記憶深刻的就是蓮鶴方壺。
與鄭公大墓出土的眾多文物一樣,蓮鶴方壺剛出土時也“不咋全乎”,不僅滿身銹蝕,壺蓋、壺身、壺口以及多處裝飾都有不同程度的破損。
文物運到開封后,著名金石學家羅振玉推薦山東的兩位技師將破碎的大部分銅器進行了修復。新中國成立,兩件蓮鶴方壺得以“安居”后,老一輩青銅修復師又進行了更為精細的修復,稀世珍寶總算重獲新生。
蓮鶴方壺太過珍貴,修復機會往往來之不易。1998年,20多歲的杜安第一次上手修蓮鶴方壺。
“當時,河南博物院新館落成,我們趁著文物‘搬家’的間隙,用3天時間對壺身龍耳及立鶴出現(xiàn)的斷裂進行了修復。”杜安回憶,當時四個人圍著一件青銅器,每天工作近16小時。
他有一種沖動,想把蓮鶴方壺上所有的病害全部解決掉,“特別想看到它本真的樣子,魂牽夢縈”。但由于時間有限,觀眾都在等待“鎮(zhèn)館之寶”蓮鶴方壺在新場館亮相,杜安只能暫時按捺“沖動”。
時光倏忽而過。2019年,已經從“小年輕”成長為“老師傅”的杜安,終于等到圓夢的機會。
時值河南博物院開展抗震加固工程,所有的展品都搬進了庫房,蓮鶴方壺也迎來了一次更加全面的修復。編制修復方案、用新材料對底座進行支撐和加固、對蓮瓣及龍耳的有害病蝕進行清理、用X光片探傷并采集內部構造信息、進行三維數(shù)據掃描和數(shù)字化保護……國之重器,不敢有一點閃失。耗時整整3個月,杜安和同事逐漸還原出蓮鶴方壺本來的樣子。
整個修復過程,杜安他們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我們清理了七八處表面附著物,把原本被堵龍耳和蓮瓣鏤空處的鏤空恢復后,整件器物都顯得更加靈動了。”杜按說。
“妙手”之下,蓮鶴方壺展現(xiàn)出更加曼妙的身姿:有害銹、土垢越來越少,記錄著文物信息的無害銹得到原汁原味保留。通過這次全面修復,蓮鶴方壺外部的病害已經清除,現(xiàn)在的外觀能夠完整展示它所蘊含的信息。
杜安想得卻更為長遠,“修復本身也是一種干預?,F(xiàn)在我們的文物保護修復理念在不斷進步,不再單純強調要去做干預性的修復,而是更加注重預防性的保護”。
像醫(yī)生對待“老病號”一樣,杜安對蓮鶴方壺也在進行長期“隨診”。十多年來,除了定期用技術手段進行監(jiān)測外,只要有空,他都會去放置蓮鶴方壺的展柜旁溜達幾圈,“‘望聞問切’嘛,得親眼看看才放心”。
“我們的任務是要盡可能地延長它的壽命,以實物保留和體現(xiàn)人類文明發(fā)展的歷程,使蓮鶴方壺這樣的國寶可以流傳后世。”杜安說。
傳承 文脈綿綿弦歌不輟
驚艷,是陳瑩瑩初見蓮鶴方壺時的感受。
錯彩鏤金,雕繢滿眼。
今年是陳瑩瑩在河南博物院工作的第13年,也是她講解蓮鶴方壺的第13年。在陳瑩瑩的印象中,每次帶游客走進第四展廳時,蓮鶴方壺展柜前永遠都是里三層外三層圍滿了人。“從這件器物上,我們可以瞥見青銅時代的余暉。”
百年前,因收藏蓮鶴方壺等文物而聲名鵲起的河南博物院,至今仍在復刻著當時的高光。
每天早上不到9點,河南博物院門口就會排起長龍,1.2萬個預約名額經常一經發(fā)出即刻搶空。“有人不遠千里就為看蓮鶴方壺,一位特地從成都趕來的游客說,青銅文明所帶來的震撼、歷經歲月的厚重感,他在看到蓮鶴方壺的一瞬間全懂了。”陳瑩瑩說。
講好文物,先要“吃透”文物。
翻開陳瑩瑩的講解本,上面密密麻麻寫滿了標注,沒有講解任務的時候,她就在院里到處“挖料”。通過院里的資料館,她了解了蓮鶴方壺所處的時代背景、風土文化、甚至氣候環(huán)境;在青銅器專家那里,她弄清了青銅鑄造工藝及演化;跟在文物修復專家后面,她腦補出蓮鶴方壺最初出土時的樣子,在大墓中的擺放位置,甚至壺身哪面朝上哪面背土……
越來越多藏在蓮鶴方壺身上的細節(jié)被挖了出來,陳瑩瑩講解本的標注也越來越多。她還針對不同的人群制定了不同的講解版本,對于成年人就偏重介紹蓮鶴方壺的制作工藝、青銅文明,針對青少年則偏重講解蓮鶴方壺背后的文化價值、成語故事和歷史典故。
每過一段時間,陳瑩瑩都要更新講解詞。“講好中國故事,于我而言就是講好文物故事,講好這件國之重器。”陳瑩瑩說。
如今,得益于河南博物院文創(chuàng)事業(yè)的發(fā)展,蓮鶴方壺逐漸走出“深閨”,與游客雙向奔赴。
在河南博物院的文創(chuàng)商店里,包含蓮鶴方壺元素的文創(chuàng)產品有數(shù)十種,大到復制品擺件、3D立體拼圖、考古盲盒,小到香囊、耳飾、徽章,創(chuàng)意十足。“蓮鶴方壺3D立體拼圖是河南博物院推出的首個立體拼圖,在解構與重組中,公眾可以更深入、更沉浸地了解這件春秋時的青銅重器,推出后市場反響很好。”河南博物院文創(chuàng)辦工作人員劉維說。
“今年是蓮鶴方壺出土100周年,我們聯(lián)合中國國家博物館、北京故宮博物院等單位采集相關文物的三維數(shù)據,推出鄭公大墓線上文物專題展和蓮鶴方壺裸眼3D展覽等系列活動,讓全國乃至世界更好地了解和認識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馬蕭林說。
文化似水,潤物無聲。如今,在鄭州多地都可見到蓮鶴方壺的影子。已成為中部交通大樞紐的鄭州東站設計包含了國寶“蓮鶴方壺”的和諧構圖,狀如蓮鶴方壺的航空港區(qū)雙鶴湖中央公園,承載了眾多城市功能,成為市民休閑游玩的好去處。
文物是歷史的絕唱,蓮鶴方壺扛過了千年歲月,至今仍在驚艷時光。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chuàng)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90m2em.cn/showinfo-263-298293-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
責任編輯 / 金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