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后領導給我發(fā)23條長語音”,前幾天,一句簡簡單單的吐槽,竟然在網(wǎng)上引發(fā)大量共鳴,迅速被推上熱搜。許多網(wǎng)友表示自己也遇到過類似經(jīng)歷,還有一些網(wǎng)友為這種情況支招,分享如何讓領導下班后不找自己的“技巧”??偠灾?,對類似的現(xiàn)象,大家一方面感同身受,一方面深惡痛絕,聊起來都有很多話想說。
僅僅幾張聊天截圖,并不能完整說清事實,甚至我們還不能確定這是不是真事。但是,網(wǎng)友的反應卻是真實的。人們?nèi)绱岁P注并熱烈討論一個網(wǎng)傳信息,無非是因為大家“苦加班久矣”。“工作要有邊界感”“看見這些語音的第一瞬間腦子都是蒙的”……在這個事件中,點燃大眾情緒的,一方面是人們對加班的厭惡,另一方面是人們對微信語音信息的反感。
互聯(lián)網(wǎng)讓信息的傳播越來越便捷,也讓工作與生活的界線越來越模糊。加班,在過去意味著一個具體的場景——辦公室,一個具體的理由——某項工作未完成。而現(xiàn)在,無遠弗屆的網(wǎng)絡和無處不在的即時通信系統(tǒng),將人與工作緊緊綁定在了一起。隨時隨地響起的信息提示音,將“打工人”從飯局上、從聚會中甚至從睡夢中驚醒,瞬間拉進工作狀態(tài)。而當你手忙腳亂地處理好這些工作信息,領導卻表示:只是回個微信而已,也算加班嗎?
不久前,媒體報道的一個案例,讓很多上班族歡呼雀躍。某科技公司的李女士稱其利用下班時間、休息日及法定節(jié)假日加班了500余小時,要求公司支付相關費用,并提供了聊天記錄、排班表和釘釘打卡記錄截圖。法院二審后認為,對于利用微信等社交媒體開展工作的情形,如果勞動者在非工作時間使用社交媒體開展工作已經(jīng)超出了一般簡單溝通的范疇,勞動者付出了實質(zhì)性勞動內(nèi)容或者使用社交媒體工作具有周期性和固定性特點,明顯占用了勞動者休息時間的,應當認定為加班。這一判決被輿論解讀為“下班后緊盯微信也算加班”。
而實際上,李女士的情況有很大的特殊性。一方面,李女士當時已被辭退,因而在爭取加班費時沒有了顧慮。另一方面,該公司曾主張李女士實行不定時工作制,而法院認為,企業(yè)實行不定時工作制必須經(jīng)勞動保障部門審批。這一爭議成為影響判決的重要砝碼。因此,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李女士的經(jīng)歷,并不具有參考意義。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人們抵觸加班,未必是反感工作本身,而是討厭“無效加班”,討厭不被尊重的感覺。像這個熱搜講述的,領導發(fā)23條語音,只是為了傳輸文件而已,既不緊急,也不重要,為什么不能在工作時間處理呢?這樣的“語音轟炸”,只會讓員工覺得自己的時間“不值錢”,可以被領導隨意揮霍。這種感覺,恐怕比加班本身更令人沮喪。
“打工人”有沒有可能不加班?這個問題的答案可能非常復雜。在有些情況下,人們完全有可能滿懷熱情地主動加班;在另一些情況下,人們卻因為無效加班而疲憊不堪,恨不能與工作“一刀兩斷”。加班還是不加班,不僅僅是勞動者有沒有選擇權,還在于加班的意義——是有效還是虛耗。無論如何,嚴格遵守勞動法,尊重勞動者,都是一個用人單位的“加分項”,也體現(xiàn)了管理者的管理智慧。不尊重勞動者,隨意揮霍員工的時間,必然會燃盡他們的工作熱情,無謂地消耗一家企業(yè)的發(fā)展動力。
土土絨 來源:中國青年報
免責聲明: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wǎng)、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wǎng)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zhuǎn)載自其它媒體,轉(zhuǎn)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凡是本網(wǎng)原創(chuàng)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zhuǎn)載,如需轉(zhuǎn)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90m2em.cn/showinfo-124-291008-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