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記者 梁翊韜 通訊員 邢小寶
隨著醫(yī)學的不斷發(fā)展,俯臥位通氣作為肺保護性策略的一種手段在ICU內被廣泛應用。2月7日,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駐馬店市第一人民醫(yī)院重癥醫(yī)學科成功利用清醒俯臥位通氣,助力重癥患者加速康復。
患者秦爺爺,一年前因顱內出血進行了手術治療。術后約兩個月,他不幸再次遭遇顱內感染,不得不進行第二次手術。第二次手術治療過程中,他逐漸表現(xiàn)出認知功能受損,語言能力喪失并伴有吞咽問題,同時大小便也無法自主控制,心臟和肺部功能非常虛弱,血氧水平低于正常范圍。
為尋求進一步治療,家人緊急將其轉至駐馬店市第一人民醫(yī)院重癥醫(yī)學科,在楊全德副主任醫(yī)師的指導下,李彩紅醫(yī)生和護理團隊為患者實施了俯臥位通氣療法。經過團隊的不懈努力,患者現(xiàn)在已經成功脫離呼吸機,生命體征保持穩(wěn)定。
楊全德表示,俯臥位通氣,簡單講就是讓患者在趴著狀態(tài)進行呼吸的一種方式。清醒俯臥位通氣是指應用于清醒、非插管患者的俯臥位通氣治療,其機制是利用重力作用,增加前胸部的血流量和背部的通氣量,改善氣體交換。俯臥位通氣適用于所有通氣障礙的人群,尤其是伴有氧合障礙的人群。清醒俯臥位通氣要求患者處于清醒狀態(tài),能夠自主翻身或者配合翻身,在呼吸困難時能進行呼救,且能耐受體位的改變。同時,急性出血性疾病、顱內壓升高、脊柱損傷、骨折、顏面部創(chuàng)傷、妊娠、嚴重心律失常、腹腔壓力高等不能耐受俯臥位姿勢等的患者不適合俯臥位通氣。
醫(yī)生科普,“俯臥位通氣”的一共有四種姿勢:
姿勢一:軟枕一墊于頭部,軟枕二墊于前胸部,軟枕三墊于小腿部;
姿勢二:患者雙膝跪于床面,大腿與床面保持垂直,雙膝與肩同寬,上身前俯,前臂相抱重疊,頭偏向一側;
姿勢三:保持俯臥位,頭偏向一側,軟枕一置于頭面部,軟枕二置于胸腹部一側,軟枕三置于同側下肢,軟枕四置于對側下肢,保持其功能位;
姿勢四(前傾坐位):坐在一張桌子旁,腰部以上前傾,頭頸趴在桌面的枕頭上,手臂放置于桌上。或者嘗試不使用枕頭,直接趴在手臂上。
醫(yī)生提醒,俯臥位前1—2小時要暫停進食,對于孕婦、肥胖患者、腹部傷口者,盡量空出腹部避免受壓,或采取側臥位。俯臥位通氣可在一日內分時段進行,每次1—2小時,每天推薦累計俯臥位時長>12小時,俯臥時身體放松,不用手肘或肩部發(fā)力,避免平板支撐或俯臥撐姿勢,如不能耐受需要及時終止俯臥位通氣。(編輯 李宗文)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chuàng)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90m2em.cn/showinfo-108-345733-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