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湖州7月29日電(記者 施紫楠 通訊員 王潔涵)“明精石即云母石,菱湖人善制為燈,工巧獨著。”在“中國淡水漁都”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qū)菱湖鎮(zhèn),人們對彩燈有著特別的情感。
始于漢、盛于唐,明清到民國時期,菱湖鎮(zhèn)的彩燈尤為精良,在江浙滬一帶負有盛名。
今年71歲的虞敏兒,做菱湖彩燈已有30余年。走進他在鳳凰街道鳳凰一村的家中,最先映入眼簾的便是一張偌大的工作臺,和滿滿一墻的魚形彩燈。說起彩燈,虞敏兒眼中總是閃著光的。
“每個菱湖人,肯定都聽說過彩燈的故事。但是在我小時候,滿街彩燈的盛景就已經很難再現了。”因為喜歡,虞敏兒在十幾歲時,就跟著師傅學做燈籠,從兔子燈、小方燈,到80年代流行的木制方宮燈,他都做過。
數十年來,虞敏兒也曾在船廠、綢廠、酒廠等地方工作過,但一有閑暇,他就琢磨彩燈制作。魚形彩燈,是水鄉(xiāng)人的浪漫。根據父親對兒時記憶的描述,虞敏兒復原制作了許多魚燈。
從設計構圖,挑選材料,制作骨架,到裝燈、裱糊、上色、點睛……魚燈制作工序有七、八道之多,考量的是藝人在空間架構、色彩搭配、藝術創(chuàng)作等全方面的能力。尤其是構圖,最是考驗設計者的功力。
“要想把魚燈做得逼真,就要掌握各種魚類的外形,測算出不同的數據,才能做出活靈活現的魚燈。青菱燈彎角大些,肩聳得高些,紅菱燈角相對要平些……”在虞敏兒家中,設計圖紙疊得老高。
虞敏兒告訴記者,魚燈裱糊時也要講究技巧,魚身不能皺,要挺括,過松過緊都不行;上色要有耐心,特別是畫魚鱗,不同位置的鱗片大小不一;為了讓魚燈更加美觀、逼真,以前制作用竹子、棉線、紙,現在用鉛絲、膠帶、布料……
青魚燈、鯉魚燈、河蚌燈、紅菱燈活靈活現,家中每一盞魚燈的外形特征,虞敏兒都如數家珍。在他看來,漁業(yè)是菱湖的經濟支柱,魚形彩燈,就是水鄉(xiāng)文化的結晶。
作為浙江省首批優(yōu)秀民間文藝人才與南潯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菱湖宮燈制作技藝傳人,虞敏兒的彩燈頻頻在大型活動中展出,每年元宵、中秋等傳統(tǒng)節(jié)日,也會有單位邀請他制作。
但虞敏兒卻總是感慨,現在愿意做魚燈的人越來越少。他也曾舉辦過多次培訓班,但最終留下來的人沒幾個。
這幾年,虞敏兒受邀成為了當地成校的老師,將彩燈的技藝整理成簡單易學的制作方案,帶進課堂。“彩燈既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其實也在表達對美好生活的祝福。還是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輕人喜歡彩燈制作,讓菱湖彩燈能夠傳承下去。”虞敏兒說。(完)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chuàng)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90m2em.cn/showinfo-33-255736-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
責任編輯 / 馬瓊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