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考古研究院14日透露,在陜西西咸新區(qū)秦漢新城窯店鎮(zhèn)鄧家村南,考古人員找到一條寬逾50米的南北向古道路,為秦帝都咸陽城的路網構成再添實證。
鄧家村古道路區(qū)域存在大范圍的古代遺存,主要類型有道路、窯址及灰坑,出土了大量秦漢遺物,其中道路有上下疊壓的二條。
上層道路的踩踏土平均厚0.2米,中間高、東西兩側低,若“魚脊”狀。有南北向車轍痕數組,其中明確對應關系的兩股中心間距為1.35米。路面有意摻雜大量殘碎小陶片,類似現代道路中的石子。路基墊土堅硬致密,有明顯層理和平夯硬面。
下層道路完全被上層道路疊壓。路面寬不少于50米。踩踏面平均厚0.15米左右,最薄0.08米,最厚0.2米。留有寬4.5厘米的西南至東北斜向車轍印痕。路基墊土有意摻雜細沙,經過夯打,一般厚0.2米,最厚0.35米。
這兩條道路總體走向為東北至西南。根據出土遺物判斷,上層道路的時代不早于西漢晚期,下層道路為秦漢時期。道路有多次修整,反復利用。文獻記載,秦始皇修建馳道,“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厚筑其外,隱以金椎,樹以青松。”“隱以金椎”就是用鐵夯捶打路基。鄧家村古道路使用夯打加固,尤其是下層摻雜細沙,不僅增大了路基的滲水性,又可在干燥的環(huán)境下越發(fā)堅硬,是“厚筑其外,隱以金椎”的寫照。結合寬度50米以上的規(guī)模,可見道路應為官建大道。
據介紹,此次發(fā)現的古道路,又被考古人員戲稱為“帝國大道”。沿道路延伸趨勢,向北正對秦都咸陽城六號高臺宮殿建筑基址,并與以往所知的東西向道路相接,再向北即為西漢高祖長陵;向南偏西恰與漢長安城之廚城門外的古橋相對,符合連接渭河南北的要求。
廚城門古橋規(guī)格巨大,橫跨渭河,可能始建于秦代。是溝通渭北咸陽宮、渭南興樂宮(漢長樂宮)的交通樞紐。鄧家村發(fā)現的古道路有可能是連接秦都咸陽南、北城區(qū)的重要交通干道,甚至還有可能是西漢長安城至五陵塬甚至更北區(qū)域的一條交通主道。
根據目前所掌握的資料,秦都咸陽城內的路網至少有南北向的二條、東西的向一條,寬度一般都在50米左右。(記者 田進)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chuàng)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90m2em.cn/showinfo-33-248792-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
責任編輯 / 詹云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