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教壇三劍客閆俊良(左)、徐建旺(中)、岳剛(右)。閆俊良供圖
青春豪情:“真的沒那么偉岸高尚”
“不不不,真的沒那么偉岸高尚。”電話那頭,“三劍客”回憶起十二年前進藏支教的緣由,他們拒絕用“崇高”來描述進藏的決定,他們說,“來到這里,只是普通熱血青年平凡的選擇。”
“偶然從電視里看到,這里的藍天白云純凈得讓人心動,從那時起,有了去西藏的強烈愿望。”“一直覺得西藏特別神秘,當畢業(yè)后有機會到西藏參加支教時,我先后寫了兩三次志愿書。”“想到西藏教書,實現(xiàn)人生價值,年輕人嘛,就應該到處走走。”
徐建旺感慨,那時候對于西藏的了解其實并不多,年輕人骨子里的沖勁讓他對于這片充滿神秘色彩的土地產(chǎn)生了無限的向往。閆俊良回憶,寫了兩三次志愿書后,終于成功被選拔,“很高興,連著好幾天泡在圖書館里查閱相關資料”,關于西藏的民族習慣、地理環(huán)境,閆俊良提前做了知識儲備。
三人一同被分配到了日喀則南木林中學。一起踏上列車,輾轉幾天,從保定來到成都,從成都前往拉薩,再由拉薩去到日喀則。高原反應比預期還要嚴重,“嚴峻的考驗從進藏途中就開始,頭疼得要裂開,全身冒汗,心慌氣短,惡心想吐。”閆俊良回憶,三人抵達日喀則后,難受得吃不下飯,幾個壯小伙走一步歇一步,爬上三樓竟用了20分鐘。
盡管如此,坐在去往南木林的大卡車上,徐建旺、閆俊良、岳剛三人對未來還是充滿無限向往。“8月份的西藏正值雨季,藍天依舊,云朵下面下著雨,云朵上方的山頂都是雪”,“三劍客”忍著強烈的高原反應,在卡車后箱里感嘆神秘西藏的純凈與美麗。一身豪情壯志,他們預感到,在這片土地上,人生的意義將會變得更不一樣。
徐建旺與學生在一起。閆俊良供圖
克服困難:“與教育一同進步成長”
然而,2002年的西藏,不僅僅只有純凈的藍天白云。“初到南木林時,縣城的荒涼令我們震撼。”岳剛告訴記者,“吃住行”成了當時生活最大的考驗。
當時他們的住地在與學校有一河之隔的廢棄車隊,院里雜草叢生,只有兩排土坯房,屋內五六平方米,兩人一間,擺了床鋪和炊具后就擁擠不堪。外屋頂壓的是樹枝和茅草,內屋頂用木條編扎,老鼠是??汀R坏接晏?,房頂漏水,要把鍋碗瓢盆都用來接水。南木林位于雅魯藏布江上游北岸,春季大風頻發(fā),風起時,宿舍似乎要被連根拔起……
他們的工作地點在湘河對面的中學,一座有著幾百年歷史的鐵索橋成了他們每天往返的必經(jīng)之路。橋長幾十米,以鐵索為骨,橋面鋪著厚木板。剛開始時他們都有些害怕,尤其夏季漲水后,河水與橋板離得很近,如果再有風,會讓人頭暈目眩。后來他們習慣了,有時為了趕時間,甚至會小跑過去。
這里物資匱乏,很多日用品都得去日喀則地區(qū)買,由于交通不便,70公里的路程往返至少要兩天,橫渡雅魯藏布江還得乘坐渡船,“在南木林,幾乎買不到新鮮的蔬菜。” 做飯燒牛糞,“三劍客”中的老大徐建旺每天清晨都自告奮勇煙氣騰騰生爐子。吃水要到湘河里打,一開始用水桶提,后來徐建旺自己動手做了根扁擔,一用就是好幾年。冬天湘河會結一尺厚的冰,擔水先得找塊石頭砸冰窟窿,有時一砸就是半小時。
“條件苦了點,但是大家很快適應了過來。生活上互相扶持,教學上你追我趕。”閆俊良為了盡快進入角色,課外找學生聊天,了解他們的生活和學習狀況,做他們的朋友。得知頓珠加布和曼拉普瓊家庭困難時,他就帶著他倆去日喀則市買了衣服和書包。
徐建旺的數(shù)學課不僅講得清楚,而且富有激情。剛走上講臺時,他的方言給本來普通話就不好的藏區(qū)孩子們增加了聽課難度。徐建旺苦練普通話,還狠學藏語,憑著一股子拼勁成為全校最優(yōu)秀的數(shù)學教師。
岳剛班上的格桑央吉是個成績較差、上課時總低著頭的女孩。初三剛開學,她出乎意料地找到岳剛說:“老師,我不想去職校,您幫幫我吧!”在岳剛的鼓勵下,她的成績很快有了提高。后來,岳剛堅持給她和另一名學生補課,半年后,格桑央吉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取了高中。
剛到南木林的前三年,這里還沒通上電。晚上的時候,全國各地一起到這里來支教十幾位青年經(jīng)常聚在一起,“年輕人,談談各自的家鄉(xiāng),談談自己理想中的對象,互相吹吹牛……”閆俊良回憶道,在一起克服困難的時光里,大家一起互相鼓勵,不曾有誰說過后悔與放棄。
12年過去了,南木林的初中學校從一間變成了兩間,學生總數(shù)由當時的600多名發(fā)展到現(xiàn)在已有4000多名,教師隊伍也由原來的四五十名變成了現(xiàn)在的三百多名,“在南木林任教的藏族老師越來越多”,閆俊良說,“國家近幾年大力扶持西藏教育發(fā)展,現(xiàn)在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效。見證了西藏教育的發(fā)展,我們也一同在進步成長。”
閆俊良與學生在一起。閆俊良供圖
責任信念:“永遠扎根雪域他鄉(xiāng)”
愛情,讓志同道合的支教者們把根在青藏高原扎得更穩(wěn)、更深。無獨有偶,“三劍客”們都將愛情留在了這片土地上——他們的愛人,都是同樣堅守在南木林的支教老師。為了好好開展工作,“三劍客”又無一例外地把各自的孩子送回老家撫養(yǎng),“平時與愛人都忙于工作,并且擔心孩子受不了高原氣候,只能忍痛送回老家。”
閆俊良的兒子已8歲,在老家讀一年級。閆俊良既難過又無奈,“一年才回家一兩次,孩子現(xiàn)在有點認生,叫‘爸爸媽媽’都有點不自然。”兒子逐漸變得內向,自己也不能好好地照顧到遠方的父母,“忠孝兩難全”,閆俊良內心充滿自責。
岳剛的女兒剛剛三歲半,“我知道隔代教育不好,但是迫不得已還是得把她送回老家給老人看管。”岳剛和妻子每次放假回家,孩子都一遍又一遍喊爸爸媽媽,問她為什么,年幼女兒的回答讓他們無比心酸:“因為平時喊不到,你們回來了要喊個夠。”
“一個都沒走,全部留在了西藏。”徐建旺細數(shù)保定學院這些年進藏支教的13位老師,全都選擇繼續(xù)留守高原。
在這里,有很多東西是割舍不下的。閆俊良說,南木林環(huán)境雖荒涼,但是人情格外溫暖。當?shù)氐牟刈逋路浅崆?,生活中相互關心,“記得剛來那會兒,有個同事家里的小孩過生日,他馬上把我們都邀請去做客。”“學生對老師非常尊敬,下課期間,又把我們當大哥哥來對待,經(jīng)常拿著足球去找我們玩。”閆俊良感慨,這里的各種人際情感,如西藏的藍天白云一樣純凈,令人感動。
“西藏的教育無論發(fā)展多快,終究無法與內地相比。這里的孩子需要我們。”岳剛說,“我時常教育孩子們,學習不僅僅是為了自己,不僅僅是為了家庭、為了父母,一定要有國家意識。”傳播知識,也為國家統(tǒng)一、民族團結貢獻微薄的力量。
“十余年的光陰,已把我們和藏族孩子們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十余年的日落晨昏,讓我們成為雪域高原的一部分。在這里,我們播種下希望的種子,收獲著別樣的幸福。”“我愿永遠扎根雪域他鄉(xiāng)。”(中國青年網(wǎng)見習記者 盧冠瓊)
免責聲明: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wǎng)、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wǎng)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wǎng)原創(chuàng)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90m2em.cn/showinfo-188-11341-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