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記者 王飛 羅寧
白露節(jié)氣過后,氣溫逐漸下降,一早一晚的低溫能減輕高溫對香菇菌棒的影響,但中午的高溫依舊會危害菌絲生長。香菇技術管理人員和生產者如果沒有足夠認識和高度重視,容易造成管理后期香菇菌棒冬季不出菇或出菇多而小、少而大等一系列問題。針對進入秋季階段的菌棒管理,國家食用菌產業(yè)技術體系駐馬店綜合試驗站站長班新河提出關鍵技術要點。
香菇有高溫型、中溫型和低溫型品種,其出菇溫度、適溫并不完全一致。高溫型香菇品種適溫在15~25℃之間,中溫型品種在7~20℃之間,而低溫型品種一般在5~15℃之間即可。
另外,香菇子實體的形狀、顏色、質量和生長速度都跟溫度有密切的關系。如果溫度達到20~23℃,香菇生長非常迅速,柄長蓋薄,體型較大,顏色略淺,肉質相對疏松,質量稍差。但是,如果在低于10℃以下的低溫環(huán)境中,香菇生長會變得非常緩慢,體型較小且肉質薄,質地致密,顏色較深。所以,控制好香菇生長過程中的溫度,對于香菇質量和產量有著重要的意義。
有效降低香菇生長環(huán)境的空氣相對濕度,有助于優(yōu)質白面菇的形成。香菇菌絲培養(yǎng)期完全不需要光線,但培養(yǎng)后期需要適當?shù)墓庹?。出菇?0天,就應逐步增加露光量,特別是棚內光線過暗的,更應提前調整光照度;最下層的菌棒,如果袋子過重、顏色過深、菌皮過厚、光線過暗的一定要調到上層;遮陰棚四周不能圍的過密,要能夠通風透光;調節(jié)光照的同時,一定要注意棚內溫度,避免燒袋現(xiàn)象發(fā)生。
菌棒轉色適中是保證出菇數(shù)量的重要因素。如果菌棒轉色重、菌皮厚,原基發(fā)生部位深,就不易發(fā)生爆發(fā)性出菇;如果菌棒轉色輕、菌皮薄,原基發(fā)生部位淺,就容易發(fā)生爆發(fā)性出菇。
做好有計劃批次出菇方案,要根據(jù)種植規(guī)模、數(shù)量、勞動力情況,配套設備和市場銷售情況進行分批分次的催菇、出菇管理,避免因管理不及時而造成損失。
對于短菌齡、易爆發(fā)出菇的品種、異地異場出菇的菌棒,應在菌絲未滿袋前進行排場或上架,避免在菌棒的后熟期出現(xiàn)因運輸、挪動的振動刺激而出現(xiàn)提前出菇。
頭潮菇過密則個小質差,再加氣溫偏高,香菇生長速度較快,對菌棒菌絲體消耗較多,影響菌棒整個周期的產量。產生頭潮菇過密的原因是水分過輕或催菇過重。水分過輕有的是制棒時水分過輕,有的是越夏管理水分損失太多造成的。因此,催菇時菌棒不宜過重,尤其是菌棒過輕,就不要碰打催菇,只是輕拿輕放,剝掉外袋即可。適當延長轉潮期養(yǎng)菌時間,提高轉潮養(yǎng)菌溫度,讓袋內菌絲充分恢復后再補水催下一潮菇;浸泡補水時,增加菌棒的刺孔,將浸泡時間最好控制在24小時內。
同時還要注意間歇性養(yǎng)菌,每一茬菇采收后,菌棒要養(yǎng)息一段時間,使菌絲恢復生長,使其積累營養(yǎng),以利于下潮菇生長。適宜的養(yǎng)菌溫度為24~26℃,空氣相對濕度為70%左右,遮光通風,讓菌絲迅速生長,分解吸收培養(yǎng)料內營養(yǎng)。菌棒復菌一般為7~10天,氣溫低時需15天,當采菇處菌絲發(fā)白吐黃水時,表明菌絲已復壯,即可浸水催菇。
當氣溫在10~20℃之間時,養(yǎng)菌可以在出菇棚內進行,一般不翻動菌棒。當氣溫在4~10℃之間時,把菌棒放置地上,可豎放或“井”字形堆放,白天引光增溫,夜晚覆膜保溫。當氣溫在4℃以下時,要在地上鋪上3~4厘米厚麥草,菌棒上面蓋上稻草等覆蓋物,遮光增溫。
采收時應盡量選擇在晴天進行,晴天采收的香菇色澤鮮艷,菇蓋光滑,烘干后質量好。雨天采收的香菇含水量可達90%以上,菇蓋粗糙,烘干后品質差,烘干率低。(編輯 詹云清)
免責聲明: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wǎng)、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wǎng)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wǎng)原創(chuàng)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90m2em.cn/showinfo-16-334358-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