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認為,肝在五行屬木,與春季相對應,有類似于春天樹木生長、生機勃發(fā)的特性。因此,肝氣具有疏通、暢達全身氣機,推動人體全身血液、營養(yǎng)物質運送到各個臟器,促進消化系統(tǒng)正常工作、調節(jié)人體情志等作用。春季萬物復蘇、陽氣始發(fā),人的“肝氣”也開始旺盛起來,如果肝氣不順暢,與春天的生化之氣不相合,可出現(xiàn)煩躁、易怒、眩暈、面赤等“肝氣上逆、氣郁化火、肝風內動”癥狀,加重或誘發(fā)諸多肝臟疾病;另一方面,春季是人體保持肝臟各項生理功能疏通暢達的最佳時節(jié),那么春季如何養(yǎng)肝?謹記“三多三少”。
多“少火”少“壯火”
中醫(yī)的“火”是人體保持氣血平衡的一種狀態(tài),如果“火候”掌握不好,有所偏盛或虧虛,就可能導致疾病的發(fā)生?!饵S帝內經(jīng)》有“少火生氣,壯火食氣”理論。通俗理解的話,“少火”就是人體正常生理之火,是維持生命活動的動力、供給人體所必需;超過人體生理需求的火便為“壯火”,是病理之火,消耗人體的正氣,導致疾病發(fā)生。
肝為“陰臟”,喜潤喜柔、喜條達,按中醫(yī)“體陰而用陽”的道理,養(yǎng)肝一方面要選用溫和補養(yǎng)之品,為人體培植“少火”以維護肝臟的正常生理功能;另一方面,要注意不要過量使用助火之品,以免“壯火”食氣。“壯火食氣”多見于喜歡高鹽、高脂、油膩、辛辣、重口味及好飲酒之人。因此,春季飲食提倡多食谷、蔬、菜、果等素食清淡自然食品來滋肝養(yǎng)陰。
對于本身處于“壯火”狀態(tài)者,可視病情輕重審方擇藥,如有煩躁易怒、面紅目赤、頭昏腦漲的表現(xiàn),可以適當清火,但要避免大寒藥物,不妨試試清肝飲。取夏枯草5克,薄荷3克,白菊花5克,用100℃開水泡5分鐘,代茶飲。其藥味輕清平和,既可以清肝明目,又可以疏肝解郁,適合作為清肝降火的茶飲。
多甘少酸
藥王孫思邈在《千金食治》言:“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養(yǎng)脾氣。”根據(jù)中醫(yī)五行學說,肝與酸相應,脾與甘相應;肝氣過旺會制約脾的功能,出現(xiàn)頭暈、頭痛、食欲不振等一系列癥狀。因此,春季養(yǎng)肝應遵循“增甘少酸”的原則,可以抑制肝氣過于亢盛,同時培補脾氣的虧虛。
“增甘少酸”不是單純地多吃甘甜味食物,少吃酸味食物,所說的“酸”及“甘”是從中醫(yī)五行角度出發(fā),凡是屬收斂、固澀作用的食物都歸為“酸”味,如石榴、覆盆子等;具備補益、健脾、和緩作用的食物歸為甘味,如山藥、扁豆、核桃、菜花、萵筍、黑米、燕麥等五谷雜糧。春季飲食多以健脾益氣為主,可選用大棗、山藥、扁豆、瘦肉、魚類、蜂蜜、姜、大麥、小麥等具備補益和緩功效的食物,搭配新鮮蔬菜以疏肝理氣。
多動少怒
在春季保持心情舒暢和較高的運動量,更有利于機體適應春季的升發(fā)之象。情志狀態(tài)是肝臟疏泄功能正常與否的關鍵因素。中醫(yī)認為怒傷肝,發(fā)怒、生悶氣都易使肝氣郁結,導致氣郁化火,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肝火”,引發(fā)血壓升高、頭痛、頭暈、中風、神志不清等肝火上揚的癥狀。中醫(yī)講究“天人合一”,要多親近大自然界,置世俗于身外,順應自然,做到平和心態(tài),把得失看淡了,自然“云淡風輕”。學會釋放,在遇到不滿意或不開心事情時,要勇于表達或向別人傾訴出來,不要把事情都放在心里,只有“郁”出來了,自然便不會“結”了。
此外,要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適當運動。在春季開展適合時令的戶外活動,周末適當踏青、郊游,觀賞自然界綠色植物,吐故納新,強身健體,既能促使人體氣血通暢,又可以實現(xiàn)怡情養(yǎng)肝之目的。(孫克偉)
免責聲明: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wǎng)、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wǎng)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wǎng)原創(chuàng)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90m2em.cn/showinfo-108-233395-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