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覺醒年代》《大決戰(zhàn)》等一批黨史題材電視劇熱播,主旋律大片圈粉青少年,取得良好教育效果。與此同時,在大學內,黨史課也在如火如荼地展開。2021年5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在思政課中加強以黨史教育為重點的“四史”教育的通知》提出,高校思政課必修課要進一步深化以黨史教育為重點的“四史”教育,有條件的高校要開設以黨史教育為重點的“四史”思政課程。黨史課的設計編排需要注意什么,大學生喜愛的黨史課是什么樣的,記者進行了采訪。
1.主線清晰思想引領
“歷史關乎國家命運,關乎民族未來。”站在講臺上的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孫新,他正在為該校士諤書院學生講授“四史導學”專題思政課的第一講《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總書記關于黨史學習的重要論述》。從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到中國共產黨歷來對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視,再到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一個個生動的黨史故事和鮮活素材支撐起理論視角,將臺下的學生深深吸引。
“孫老師精心準備的課程,史料十分翔實,線索非常清晰。”士諤書院學生魏少杭印象最深的是孫新對上甘嶺、長津湖等抗美援朝戰(zhàn)事的講述。“戰(zhàn)士們堅守陣地,視死如歸。作為信息類新生,我也要堅定空天報國的信念,為國家未來的航空航天事業(yè)作出自己的貢獻。”
今年春季學期,北航開設了“黨史導學”“四史導學”專題思政課。談及開設這兩門課的初衷,北航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高寧說:“導論課就是要解決學黨史、讀黨史的方法論問題,讓學生知道學什么、為什么學、怎么學。”
重慶郵電大學的“中共歷史人物與重大黨史事件”選擇了以人帶事、以人帶史的設計思路。“教研室首先要根據(jù)黨史的主流主線,確定人物,再商量哪些重要事件可以融入這些人物,每個老師負責一個人物,找到相關資料備課寫成文稿。”重郵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鄭潔介紹,教師依據(jù)專長選擇人物,可以確保資料足、有研究、講深刻。
在思政歷史類課程中,已經有必修的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黨史課的特點在哪里?“黨史課不同于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要突出黨史本身的特點。所以我們的‘黨史導讀’‘四史導讀’沒有按照歷史階段劃分,而是按照專題的方式,從學生身邊觸手可及的案例出發(fā),講好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高寧表示。
在鄭潔看來,講好黨史課,關鍵是講出故事之外的堅定信念和家國情懷,為了革命不惜犧牲的堅強意志和決心。“比如故事是這樣的,人物是怎么做的,這些故事對我意味著什么,對我未來的學習生活意味什么,學生不會概括的情況下,老師要分析出來,講了人物后要升華提煉,要點題。”
2.跨界破圈聚合資源
一曲曲學堂樂歌、革命歌曲聲音悠揚,上海大學音樂學院教授王勇帶著同學們演唱、沉浸在音符的世界。每曲奏罷,上大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顧曉英則為同學講述曲子背后的黨史故事,講述音樂在傳播反帝愛國思想發(fā)揮作用的歷史,這是上海大學思政選修課“時代音畫”的課堂。思政老師與專業(yè)老師破圈合作,打造出藝術性和時代性兼?zhèn)涞狞h史課。
“音樂固有一種魅力、感染力,我們可以先從藝術價值入手讓學生去聆聽這種固有的價值。當他理解這個價值之后,再去講述背后的故事或許他們就更容易理解了。”王勇說。
“我感悟最深的是一節(jié)‘國歌如何走來’,老師帶領我們演唱最新版的國歌譜子,比較不同年代《義勇軍進行曲》的異同,我才知道國歌的配器、音調、節(jié)拍等也經歷了不斷調整完善的過程。老師的講解使得我們既加深了對樂理的理解,也學習了黨史背景知識。”上大學生林曉說。
“時代音畫”是上海大學“項鏈教學”模式打造的精品課,即由思政課專職教師把握課程主線,構成課程“項鏈”的基礎,邀請校內外專家學者、黨政領導走進課堂作為“珍珠”,以學科交叉和專家互動打造高質量思政課堂。
專門史中蘊藏著豐富的四史教育養(yǎng)料。從“東亞病夫”的歷史、到中國第一塊奧運金牌,從申奧成功到健康中國的提出,再到2035體育強國的目標,這是上大“體育中國”課程的設計思路。而在“光影中國”課程中,從《青春之歌》到《我和我的祖國》,上大電影學院教師用經典影視作品串聯(lián)起時代和黨史知識。“我們還會邀請影評家為學生解讀電影手法,方框、條線、明暗這些不為注意的細節(jié)如何表現(xiàn)思想,音樂、構圖如何體現(xiàn)了人民性的理念。學生感到了趣味,通過專業(yè)知識更好地理解黨史,達到知信交融的效果。”顧曉英說。
回到歷史現(xiàn)場,讓國旗設計者曾聯(lián)松和學生“對話”是溫州大學馬克思主義教育基地虛擬仿真課堂的一幕。“曾聯(lián)松是溫大校友,運用VR和AR技術讓前輩穿越回來和年輕對話,學生們感覺很奇妙,也為母校的紅色傳統(tǒng)感到自豪。”溫大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卓高生表示,新技術運用可以極大增強黨史學習的互動性和浸潤感。
“現(xiàn)在黨史有關的資源很豐富,很多公共資源也可以利用起來。”鄭潔介紹,“‘學習強國’學習平臺里有大量的視頻資源,我們在講到相關章節(jié)時指導學生同步觀看參與、打卡計分,還可以參加測驗、挑戰(zhàn),新形式一下子就把大家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
3.知行結合守正創(chuàng)新
受社會上歷史虛無主義影響,有一些大學生熱衷于野史段子,愛聽小道消息。“也有一些老師迎合學生的獵奇心理,在課上靠離奇出位的言論吸引學生,這種做法十分低級,是在害學生。”顧曉英說,“黨史課吸引學生,依賴的是確鑿的史料和嚴謹?shù)耐普?,決不能信口編排,守正才能創(chuàng)新,守正對老師能力要求更高,而學生將收獲思維能力、格局和站位的提升。”
“一些學生看歷史,喜歡看犄角旮旯的細節(jié)。”高寧打了個比方,請人到家里吃飯,把客人領進餐廳還是帶到廚房?“廚房里都是細節(jié),那些廚余都是細節(jié)。你不會把客人帶到廚房,不會把廚余端上餐桌的,給餐桌上的客人呈現(xiàn)的是最精致的東西,那就是我們黨史沉淀下的主題主流主線。個人可以關注那些,但不是重點,我們學的是最重要的東西。”
“理論層面的東西要強調,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給同學們講總書記關于黨史學習的重要論述和黨的兩個歷史決議,通過文本的細讀,背景的分析,幫他們樹立正確的黨史觀。”高寧說。
學史力行,知行合一。走進現(xiàn)場讓學生感受歷史真實,北航思政老師和學生輔導員團隊帶著同學們走進香山革命紀念館。這里是國共談判、渡江戰(zhàn)役、民主協(xié)商建國的決策中樞。“這里收藏有毛主席很多電報,學生需要挑一兩封,去讀一讀,了解一下陳設為什么是這樣,通過一手資料走進真實,堅定信仰。”高寧介紹。
“學校四史教育也要善用社會實踐的大教材,把學到的四史融合思政理論,融合專業(yè)結合一起,把黨史學習的內容和老百姓的實踐結合起來。”卓高生介紹,溫州大學今年的學生暑期實踐與新時代的社情與最新實踐相結合,包括了理論宣講、科技支農、教育關愛等眾多內容。“比如我們馬克思主義專業(yè)的學生去到浙江省一大會址、浙南一大會址做講解員,志愿服務的同時,也可以檢驗學習成果,真學真懂真信才能講好講扎實,實現(xiàn)知行的有機融合。”
(本報記者 劉博超)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chuàng)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90m2em.cn/showinfo-33-264689-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