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4月24日電(記者申寧)今年2月,教育部印發(fā)了《關于做好中小學生課后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各地充分發(fā)揮中小學校主渠道作用,通過“政府購買服務”“財政補貼”等方式不斷完善經費保障機制,按照學生家長自愿原則,普遍開展中小學生課后服務工作。各地積極探索開展課后服務工作的有效形式,因地制宜地化解“3點半難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課后服務工作模式。
北京、長春、上海、廣東、南京等地,以政府統(tǒng)籌規(guī)劃、財政補貼、政策扶持等多種方式,鼓勵、支持學校利用場所、師資和設備優(yōu)勢,為中小學生組織普惠性的課后活動。北京、成都等地構建了以財政投入為主的經費保障機制,如北京市政府2015年按城區(qū)生均每年700元、郊區(qū)生均每年900元劃撥專項課后服務經費。西城區(qū)計劃用3年時間在全區(qū)建設百所學校少年宮,讓學生在校內就能自主參加各類課后活動。上海市公辦小學普遍向家庭看護確有困難的學生提供課后免費看護服務。吉林長春市按生均每天2元安排托管經費,支持各小學校試行學生課后免費托管服務。這是當前各地開展中小學生課后服務工作主要形式。
青島等地“以學校家委會為主導、學校參與配合”,依托學校的場所和設備開展課后服務工作。包括由家長委員會組織家長輪流擔任志愿者、學校派出教師或學校干部給予指導和配合,由學校教師或退休教師及家長共同配合擔任志愿者進行免費托管,由第三方收費托管等具體形式。
吉林省公主嶺市等地鼓勵青少年校外教育場所和學校密切合作,共同開展課后活動。通過爭取政府財政支持、吸引社會捐贈、向家長適當收費等方式建立課后活動經費保障機制。政府、學校、家長對青少年校外教育場所提供的校內課后活動進行監(jiān)管。
重慶、廣西、四川等省的一些地方以社區(qū)、社區(qū)教育學院和團組織等為主體,依托學校、社區(qū)、文化館(站)等公共文化服務場所和設施,招募志愿者、邀請“五老”、鼓勵教職員工、吸納家長義工、聘請專業(yè)人士等,建立政府財政專項撥款、社會捐贈、適當收費等多渠道經費籌措機制,為中小學生提供課后服務。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chuàng)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90m2em.cn/showinfo-188-104516-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
責任編輯 / 建偉